樊记腊汁肉的基本介绍樊记腊汁肉是陕西西安著名汉族小吃。由樊凤祥父子两个创于1925年。已有70年历史。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“金鼎奖”评选活动,被评为部优商品。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,但比一般酱肉酥烂,滋味鲜长。因为选料精细,调料全...

樊记腊汁肉的基本介绍
樊记腊汁肉是陕西西安著名汉族小吃。由樊凤祥父子两个创于1925年。已有70年历史。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“金鼎奖”评选活动,被评为部优商品。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,但比一般酱肉酥烂,滋味鲜长。因为选料精细,调料全方位,火功到家,加上用陈年老汤, 因此所制的腊汁肉独一无二,有明显的特点,大家称赞它是:“肥肉吃了不腻口,瘦肉没办法满嘴油。不需要牙咬肉自烂,食后余香久不散。”
营养成分
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,和白吉饼一块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。
商品特征
樊记腊汁肉,选料精、调料全、火功到、制作精,色泽红润,肉质鲜嫩、软烂醇香,旧贮不变。食用时,一般以刚出炉的“虎背铁圈菊花芯”的白吉馍夹着食用深受广大食客的喜欢。
历史民俗
西安樊记腊汁肉历史悠久。相传,唐朝时期,长安城东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,为人正直。那年陕南遭受水灾,不少人逃至长安。樊家开仓放粮,救济难民。一天,樊老爷拜朝回府,行至东门外,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跪在一尸体旁放声痛哭。经打问,才知他随母逃难至此,不幸妈妈死亡,没办法安葬。樊老爷十分同情,命家人帮助安葬了老母,并赠银百两,让其谋生。
腊汁肉,在战国年代称“寒肉”。当时坐落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,秦灭韩后,制作技艺传至秦地长安,世代流传到今天。其实,“寒肉”进步到今天之腊汁肉,基本上是卤汁肉类。早在《周礼》一书中提到的“周代八珍”中的“渍”就是它。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记载的“腊肉”制法,与今天腊汁肉的制法基本相同。只不过的选料、制法更为讲究。
十年后,小伙经营腊汁肉发了大财。为报樊府之恩,借樊老爷80寿辰之机,用百株花椒树木料,做成棺木。再从10头生猪身上剔下500斤精肉,烹制成上等腊汁肉放进棺内,密封后送进樊府。樊老爷寿辰吉日,客人甚多,对棺木没在乎。由家人抬入后院柴房,一放就是几年。
后来,樊老爷冒有朝廷,被削职为民,满腹怨恨,一病离开了人世。没过几年,家产也变卖一空,樊家生活日趋艰难。这个时候,家人禀告老夫人,柴房内有一棺木,可变卖度日。不料几个人去抬棺木却抬不动。樊夫人有的诧异,命人打开察看。原来是满满一棺木腊汁肉。香气四溢,色泽鲜嫩。她让家人拿一些上街去卖,一时便卖完了。吃到的赞不绝口,没吃到的感到遗憾。这消息不胫而走,登门买肉的愈加多。樊家就在门口开了户店面,买卖很兴隆。眼看棺木中的腊汁肉马上卖完,生活又将没着落。樊夫人出了个主意:买些鲜肉,用棺木中的肉汁(汤)煮成新的腊汁肉,仍然维持着原味。樊家便长期开起了腊汁肉铺,知名度也愈加大。
樊记腊汁肉的做法
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,用凉水洗干净,切成 1-2公斤的长条,放入汤锅内,加入适当的凉水、食盐、料酒、糖色,与八角、桂皮、花椒、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(用粗布袋装),压上铁箅子,先用大火烧开,撤去浮沫,再改用小火炯煮, 维持汤锅小开,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-4小时,此时肉已完全酥烂,即可捞出拆去骨头,放在大瓷盘内。吃时切腊汁向少量,夹入刚出炉的白吉饼中,此时馍香肉酥,回味无穷。
获奖荣誉
樊记腊汁肉1989年曾获得原商业部授与饮食业优质商品“金鼎奖”称号;1999年获陕西商务厅,陕西烹饪协会授与“陕西名小吃”称号;2000年获国内贸易部授与“中华名点”称号;2000年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与“中华名小吃”称号;2001年樊记腊汁肉店被国内贸易部授与“中华老字号”称号。